热门搜索:人民论坛、 山东社会科学、 新闻爱好者、 制造业自动化

当前农村社会矛盾调查研究——试析以河北保定农村为例

浏览24次 时间:2013年1月28日 14:58

  论文摘要: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发展状况不断改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矛盾。调查分析农村的社会矛盾,深入探究其产生的原因,有利于寻求农村社会矛盾解决的合理路径。
  论文关键词:农村;农民收入;农村建设
  随着我国改革进程的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存在着一些社会矛盾,影响和阻碍着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本课题以河北保定农村为研究区域,根据地区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两个指标对保定所辖县市进行综合排序,确定了本课题三个不同的调查区域:保定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包括高阳、定州、徐水、高碑店;经济中等地区有安国、雄县、安新;相对落后地区有顺平、阜平、涞源。调查组于2010年2月,在为期一个多月的时间中,利用寒假组织100多名学生,对以上所选定县市的农村,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650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入户调查。本文就是在相应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对保定农村社会矛盾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解决农村社会矛盾的合理路径。
  一、农村社会矛盾的具体表现
  1.  部分农民对收入的满意度低

  对保定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行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目前保定农村有超过50%的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5000元以下,低于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为5153元),5000—8000元的占到了28%,而8000元以上的也占了19%。其中,较发达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中等地区和全国水平接近或略超过,相对落后地区差距较大。这一调查结果显示,保定市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收入还是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从进一步对农民收入满意度的调查来看,农民对目前收入表示满意的只占调查对象的3%,基本满意的占21%,感觉不满意的竟占到了76%,这一结果进一步说明虽然保定农民的收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相当一部分农民仍迫切期待进一步提高收入,进而提高收入与增收难之间的矛盾就成为了农村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
  2.农村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发展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长期存在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完全同步的矛盾,农村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也越来越凸显出来。据调查,农村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
  (1)养老体制受到挑战。我国农村社会一直奉行养儿防老的理念,实行家庭养老的模式,而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窄,标准低。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留守的老人和儿童也越来越多,家庭养老受到了很大挑战,社会养老急需完善。

  (2)农村医疗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看病难、看病贵是困扰农民的一大问题。目前,在农村逐步建立了新型合作医疗体制,农村的医疗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这一体制存在着筹资标准低、保障力度小、机制不完善的问题,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调查组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和效果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见表2、表3。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一直非常期待,在被调查者中有46%的人认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很有意义,比较满意。但新农合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完善的问题和矛盾也不容忽视。如医疗程序,费用报销比例,实施效率,跨省、市、区的实施等环节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正是因为以上问题的存在,在被调查者中,只有13%和19%的人认为新农合制度实施好和比较好,而认为实施一般和差的却占到42%和26%,农民对新农合运行的总体印象也有46%的人认为一般和不满意,可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体制尚有待进一步完善。
  (3)农村教育发展水平尚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被调查的农民中,有49%和24%的人认为自己孩子的教育一般和较差。可见农村教育发展水平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及农民的期望相差甚远。农村义务教育无论是在硬件方面还是在软件方面都亟待改善。农村职业教育也比较落后,无论是在资金、设施、师资还是办学规划等方面都有很大欠缺。
  3.农村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净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环境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长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同步,造成农村社会环境方面的问题也很突出。通过调查显示,保定农村在社会环境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农村社会治安秩序有待进一步改善。农村社会过去一直相对安全,但随着农村利益关系的调整,治安状况差成为困扰农村发展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调查组针对社会治安状况进行了调查,在调查结果中,只有14%和27%的农民认为自己所在农村区域的社会治安状况好和较好,而44%和17%的农民则认为农村的社会治安一般和较差,主要体现在盗窃、抢劫、欺行霸市等现象的发生,农民的安全感明显降低。(2)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农村本应是山美水美的地方.而在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由于忽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以至有的地方付出了牺牲或破坏生态环境的代价,如纺织、造纸、农产品粗加工、食品加工等企业的建立,在给农民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给农村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被调查者中,只有9%和18%的人认为农村生态环境好和较好,而多数被调查者则一致认为农村生态环境不如从前。

  4.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据调查,认为农村文化生活丰富和比较丰富的农民只占调查者的2%和7%,而有81%的被调查者则一致认为目前农村文化生活不够丰富。这些数据集中反映了农村文化生活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社会矛盾。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考量指标是社会风气的优劣。调查组针对农村社会风气也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不容乐观。被调查者中,有55%的农民认为农村存在赌博现象;44%的人认为存在盗窃现象;53%的人反映邻里关系不和睦;27%的人认为村民用暴力解决纠纷;23%的人认为农村封建迷信思想盛行。这些调查数据都说明目前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普遍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影响农村社会和谐与发展的消极社会因素。
  5.干群矛盾依然是农村较为突出的社会矛盾  长期以来,农村一直坚持政治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自治的基层政治管理体制,改善干群关系。如在农村基本建立了村干部直接选举制度和村务公开、民主自治制度等基层政治管理体制,从很大意义上改善了农村的干群关系。但目前一些农村由于干部工作作风问题引发的干群矛盾依然很突出。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的干群矛盾主要有三方面体现:一是农村基层选举制度未得到真正落实和实施。在所调查的农村,有30%左右村镇的村干部不是公开选举产生的,而是由上面指派或由上一届村干部指定的。二是农村基层选举过程不公开、不公正、不透明。被调查者中有44%的村民认为选举过程中有候选人用钱拉票事件,23%的村民认为有宗族势力控制选举结果的现象。三是村干部在履行职权的过程中,置群众利益于不顾,以权谋私,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在被调查者中,有58%的人认为关系村民利益的事情是由村干部说了算。由于干部作风差,致使干群关系紧张,于群冲突成为农村社会中的一个突出矛盾。
  6.家庭与社会纠纷表现突出,纠纷解决方式存在两难选择  随着农村法制建设的进步,我国制定了大量促进农村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初步形成了农村纠纷化解机制。但随着我国当前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利益阶层重组、分化趋势加剧,在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中各阶层的利益冲突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进而产生了大量各种各样的纠纷,调查结果反映:
  第一,农村普遍存在家庭与社会纠纷。调查发现,有70%的被调查者认为农村家庭中存在着如赡养老人、婆媳不和等方面的纠纷,有30%的人认为诸如赌博成瘾、家庭暴力、孩子抚养、婚姻纠纷在农村也普遍存在。而家庭之外的社会纠纷表现也很突出,有63%的人认为农村存在邻里纠纷,40%的人指出农村存在于群纠纷。而提到拖欠工资引发的纠纷及征地纠纷的人也占被调查者的30%左右。
  第二,农民在选择纠纷解决方式方面存在两难的闲境。在调查过程中,农民对哪种方式解决农村纠纷最公正这一问题的选择中,有4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法律解决纠纷,可见,以国家法律解决农村纠纷是农民心中的期待。但面对哪种方式解决农村纠纷最省时间、花钱最少这样的问题,被调查的农民却有65%左右的人选择了协商私了和找村干部或德高望重的人调解,可见,调解方式又是农民解决纠纷的现实选择。

  二、农村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
  1.经济层面上:传统农业增收难,非农产业有待升级  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但对收入的满意度较低,主要原因是因为农民增收难。增收难依然是农村发展的最大瓶颈。
  首先,从农业的角度看.传统农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土地和粮食是农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而目前在农村以种粮为生、经营土地、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越来越少,传统农业的收益也令人堪忧。在调查中针对农业的收益如何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在被调查者中.分别有59%和38%的人认为农业收益一般和不好,可见农业成为了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
  农业发展受制约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农业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弱势产业,我围当前农业生产的状况也不例外,面临着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收入稳定性差;二是土地的分散经营,使农业的生产率相对低下;三是人多地少的矛盾依然突出,有限的土地承载了过多的农村人口;四是农业缺乏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五是农业生产资料(种子、化肥、农药等)的价格上涨较快,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在被调查者中有93%的人认为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较快;六是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受制约。调查显示,有78%左右的农民认为农产品的销售状况不好,农民因此从事传统农业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其次,从非农产业的角度看,非农产业有待升级。调查结果显示,农民非农产业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打工所得和从事个体经营的收入,两者占农民收入来源的61%。但目前两者都受到了制约。一是农民进城打工困难重重。长期以来,在农村同于缺乏资金、技术、致富信息等,多数农民无力发展非农产业,农村非农劳动力的就业难度很大,绝大多数因此选择进城打工。但进城打工依然受到城乡二元体制、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不仅农民工工资标准没有切实保障.而且经常面临工资被拖欠、克扣甚至拿不到工资的风险。因此农民依仗打工增加收人困难重重。二是国家和社会服务缺失,非农产业有待升级。农民增收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经营非农产业。目前农村非农产业很大一部分是个体经营的形式,而由于国家和社会针对农村非农产业提供的相关服务的长期缺失,农村非农产业有待升级。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有超过半数的农民认为,主要困难在于缺乏致富途径、信息来源少、投入成本过高以及文化水平低。
  2。政治层面上:农村基层管理不科学,服务意识淡薄  村级组织是农村发展的组织者和带头人,农村基层政府为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体,但有些基层政府管理不科学,扮演的是控制者而非管理者的角色,过分强调农民对自己的服从,忽视对农民的关心和服务。不仅服务意识差,还插手不该插手的事务,常常越位、错位和缺位,该管的没有管或没管好,却管了不该管的事。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许多农民的民生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比如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较差,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农村基层管理不到位。一是乡镇警力配备不足,个别公安司法人员素质不高,不作为的现象普遍存在,个别内外勾结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二是一些村支部和村干部对社会治安不重视,过分倚重公安系统,村保安措施不到位,体制不健全,村一级的治保会有名无实。再如农村生态环境遭破坏.原因之一也是农村社会管理的缺失,长期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治污、排污的规划和管理。农村基础建设缺乏科学合理规划和管理,过多占用土地、耕地、林地,砍伐森林,人为地破坏生态环境,过多和滥用农药、化肥以及其他化学制品、药品,污染空气、土地以及农副产品。
  另外,村级基层组织班子工作作风差也是社会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如有的村级组织班子的素质不高,文化水平低、能力弱、思想保守、缺乏创新意识,对于如何致富没有明确的思路和目标,不能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村级组织班子的作风差,脱离群众,优亲厚友,廉洁程度遭到老百姓的质疑;“两委”之间的关系不顺,都试图强化自己的权利和利益.主要领导之间拉山头、搞帮派、好事争着抢、难事靠边站等等,这些都影响了农村发展的进程。
  3.文化层面上:农村文化体制建设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建设一直侧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文化体制的建设相对滞后。如由于投入不足,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还没有完全实现,致使农民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窄;缺乏文化设施建设,农村除党支部活动室、茶馆外,基本上没有文化活动场所:缺乏反映农村生活的文化项目,农民长期没有自己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
  4.社会层面上: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缺乏参与意识  由于发展战略、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的原因,农民是我国最大的弱势群体,缺乏自己的利益代言人,虽然不乏有代表农民的声音,但有时并不能真正及时地反映农民的迫切需要和利益。加之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没有自己的健全的组织来表达自己的合理要求。“工人有工会,妇女有妇联,知识分子有文联、科协和社联,个体户有个体劳动者协会,企业家有企业家协会唯独九亿农民没有这种政治或经济组织”。尽管个别地区,成立了农民自己的组织,但受制于规模小和博弈能力低,难以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此外,受政治体制的限制及教育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农民民主意识淡薄,缺乏应有的参与能力,不能正确有效地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
  5.法律层面上:农村法律制度不完备,农民法制观念淡薄  (1)农村法律制度不完备。普法教育虽然进行了几十年,但是目前农村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备,一方面是由于针对农村的一些法律规定过于笼统,过于原则化,不切合农村的实际。有关农村的立法更多侧重于管理法,而忽视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比如当前的农村土地制度就大大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另一方面则是法律只能规定一个大的范围和幅度,现行法不能适用于具体的案件。此外,农村的司法机构设置还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法院太远,每个乡镇一个司法所,司法所工作人员配备又严重不足,一起小纠纷,农民要跑很多趟也不一定能妥善解决,这使得农民对法律的信心大打折扣。
  (2)农民法制观念淡薄。农村社会一直是熟人的乡土社会,朝夕相处的农村环境让人们更乐于遵从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习惯行为规则,以调解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虽然在农民利益受到重大损失时,农民宁愿以法律来解决,但是在处理家庭和其他社会纠纷上,习惯规则还是比法律来的更有价值。因此,在我国农村,指导农民行为的准则主要不是国家法律,而是农民生活中形成的,普遍被人们认同的非正式的习惯行为规则。法律在农村很难内化为农民的知识并自觉地指导他们的行为。

  三、解决农村社会矛盾的路径
  1.发展农村经济,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要从多渠道入手。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农田基本水利设施建设、兴修道路、植树造林、改造农村电网等,以此来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是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立足地区优势,通过土地流转,在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调整种植业结构,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不断提高农产品收益;三是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在提高农业收益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使农业经济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从非农产业的角度看,增加收入的途径主要是自主创业和劳动力的输出。为此,地方政府要在资金、技术、信息准入等方面为农民创业提供有力的支持,推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就业指导、就业信息等方面提供更多的帮助。
  2.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  一是要加强农村“两委”建设。支部书记的产生。在全县党员中公开招聘,实行合同制。村委会主任的产生,则落实村民自治法,完全实行公开竞选。支书、村委会主任均实行年薪制,通过考核后由县里发放。这样,不仅有利于村务的公开、透明,也有利于防止帮派、宗族、宗教等势力的干扰,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督,化解干群矛盾。二是要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培训。提升干部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民主法治精神,改善工作方法,从而提升广大干部为群众服务的能力。三是要加强后备干部的培养。通过制定后备干部培训计划,强化后备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领导科学以及农村科技、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解决农村干部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村级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
  3.加强精神文明和文化体制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一是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通过适合农民特点的教育形式,引导农民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二是培育农民的科学精神。通过正面教育,进行科学思想的普及,通过树立反面典型,让广大农民认清封建迷信的危害,从而正确地区分科学与迷信,提高广大农民抵御封建迷信活动和落后愚昧生活习惯和方式的能力。三是创建农村文化活动中心。以农村文化活动中心为基地,培养农民文艺骨干.以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如秧歌、智力比赛、体育比赛、故事会等,使农民的农闲生活丰富多彩。四是形成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机制。稳定的机制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持续性的保证,通过完善领导机制、齐抓共管机制、队伍建设机制、资金投入机制、检查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等,保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4.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为了推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公共财政要向农村倾斜,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一方面,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农村的力度。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较为迅速,为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要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和公共财政的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并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另一方面,要综合考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整体协调。要把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以及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放在一起综合考虑,根据轻重缓急,合理调整公共财政投入的分配比例,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5.完善农村法制,建设和谐农村  一是加强有关三农立法。通过立法的不断完善解决农村法律缺失的问题,使农民的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二是切实加强农村法制教育,加大农村普法宣传的力度,以适宜的教育形式,如讲解有关农村的典型案例、村广播、宣传画等形式,让农民知法懂法守法;三是拓展对农村的法律服务领域加强对农村的法律援助。通过培训农村法律服务人员、送法下乡等方式,解决农村法律资源不足的问题;四是重点预防和打击农村的违法犯罪。加强农村警力,增加经费投入,采取与民联防的方式,及时预防和打击各种形式的违法犯罪,增强农民的安全感。

TAG: 农村 社会矛盾 保定 河北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文发表与咨询

论文发表 写作指导 职称论文 毕业论文 客服联系方式:
投稿信箱:qwlw888@163.com
在线咨询客服QQ:站点合作85610631
联系电话:18262951856
点击进入支付宝支付(支付宝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财付通支付(财付通认可网络诚信商家)
点击进入支付方式---->>>>

论文发表 诚信说明